洪晓楠:从文化资源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日期: 2014-09-18浏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一个文化强国除了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拥有覆盖全社会的城乡一体化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大的文化产业以及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之外,还需要基于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论述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重要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对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比较清晰的表述。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在哪里?

洪晓楠,1963年生,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化哲学、文化研究、科学哲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文化中国》等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现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

文化强国的标志

中国要建成文化强国,不仅是一个战略目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什么是文化强国。一般来说,文化大国,是指那些文化综合国力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明显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强国,是指那些文化综合国力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换句话说,文化强国,主要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一个国家的文化更加强盛。概括地讲,文化强国至少有五大标志。

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协同发展;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

二是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领域运行的轴心原则就是不断地自我复制,自我表现,自我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如果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新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文化软实力就会转变成文化生产力。

三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高,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占到GDP比重的8%—10%,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四是文化人才辈出。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涌现出一大批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得艺术生产规律、又懂得现代科学技术、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五是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版权贸易长期以来逆差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文化贸易大国向文化贸易强国的转变,使之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参见齐勇锋:《“文化强国”的几个标准》,《人民论坛》2011年第30期)

简言之,一个文化强国除了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拥有覆盖全社会的城乡一体化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大的文化产业以及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之外,还需要基于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影响力。

走向文化强国的路径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却还不是文化大国,更不是文化强国。美国是文化资源小国,却是世界文化大国和世界文化强国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在五种力上下功夫,即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公民文化素质的能动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力、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参见洪晓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五种力》,《光明日报》2013年7月11日)未来,中国如何由文化资源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实施五大工程着手。

1.实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体”。无论什么样的“体”,都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文化发展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硬件与软件建设有机统一,坚持文化传承、学习借鉴与文化创造相互支撑。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 “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开辟未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要在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创新工程、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红色旅游等基础上,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工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工作,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普及到社区、学校、工厂和农村,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实施提升全民素质的能动力工程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民素质的能动力,是指文化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它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升国民素质,使国民素质不断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提升全民素质的能动力,要加强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正确认识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内容不仅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应该在建设的范畴之内,因为就现实来看,公民的道德素质还有待提升。

提升全民素质的能动力,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既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将日常生活伦理、公序良俗准则融入教育之中,教育的内容要避免大而无当;又要启用多种社会文化资源,加强媒体正面引导;官员要做到率先垂范,树立社会公信力。

提升全民素质的能动力,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文化发展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继续推进国家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发展基金、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出版基金的作用;加快推进传播体系建设工程所包含的重点媒体传播能力建设、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民族语言广播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文化传媒渠道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等。

提升全民素质的能动力,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做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眼国民素质、国民精神的提升,实现和维护国家、民族的文化主权。

提升全民素质的能动力,要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所包含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边疆及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建议国家正式启动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具体包括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工程、提升全民思想文化素质工程。编写国民素质教育纲要、提升国民素质行动纲领等重要文本。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以及每一位中国公民,要从基本道德规范、基本礼仪、公共场所须知、国内旅游须知、出国境旅游须知以及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多方面入手,持之以恒。要做到在公共场合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吸烟,不乱扔烟蒂;要让国民学会遵守秩序;学习先进地区的有效管理方式,对国民的不文明行为要加以处罚 (重罚),使符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行为受到制约。

3.实施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工程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的重要产业,而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国家文化生产力和硬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以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原创力不足,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受限。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而且能够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实现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资源,以文化特有的方式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水平。

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要把文化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只有通过国家来推动,全民族都来进行文化创新,推动各个方面的创新,再把各个方面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文化创新性才会逐步增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引领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继续做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所包含的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等工作。

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强传统文化产业改革,加快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4.实施提升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工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以及路径的创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转变发展方式像改革开放一样,是关系我国发展命运的战略抉择,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新的革命。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带动作用。发展方式的转型首先必须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提升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继续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工程,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实施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工程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要是指站在世界文明的潮头规划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国文化不仅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而且能够对世界文明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能够为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开辟新的道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使得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对外就是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要向外传播,就要有影响力,有话语权。中国文化只有直接走出去,在与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才能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碰撞,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重要价值,同时也面临被边缘、取代、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我们只有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就中国国情而言,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还较缺少原创性的、富有震撼力的成就。中西文化交流,还多表现为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各种思想、理论、学说和艺术向中国单向传播的过程;中国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无法与西方媲美。为此,我们必须培育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创作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学说,让中华文化基因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研究和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心理特点,找到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代表性国家的文化契合点,使中华文化能以世界各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更好地融入世界各国的本土文化,努力把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各国的当地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大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建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在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孔子学院建设、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扶持重点文化企业海外发展的基础上,建议开展“百千万”系列工程,如每年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出版翻译百部在中国有重要影响的电影、电视剧(集),翻译千部精品图书,翻译万篇客观反映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进展。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传播的范围,增强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研究好、传播好中华文化,不仅有益于中国人民,而且有益于世界人民。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文化,积极推介和传播中华文化,让各国人民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完善孔子学院等汉语交流平台;加快文化产品本身走出去步伐;打造面向世界的传媒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13AZD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