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完善的体系:面向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体系,支持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体系,人文社科为主的理论创新体系。以“抢抓机遇,推进科技工作跨越发展”为目标,以组织谋划“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为工作主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大项目、大成果”成绩显著
学校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经费增长两倍,继2013年后2014年批准经费数再次突破2亿元,七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超过46亿元。
“大项目”实现突破,获批“973”和ITER计划首席项目12项、重大科技项目3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7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各1项,973计划首席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大成果”喜人,学校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3项,获奖总数居“985”高校第17位、人均第11位,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是我校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的一等奖,填补了辽宁省的空白。此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SCI和EI收录论文数分别保持在国内高校前20位和前14位。
“大平台、大团队”跨越发展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由我校牵头,协同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共同组建“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认定。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评估优秀;获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个(目前我校共有6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新增7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目前我校共有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增各级工程类技术创新平台(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29个,其中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13个,市级12个,数量同比翻了一番,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是我校首次获批此类基地)。此外,新增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简称“111计划”)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2008年以来,我校新增14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目前我校共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15位教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位老师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72位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进展良好,科研经费2013年首次突破1500万元,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为代表的高层次项目显著增长,位居辽宁省前茅;2个科研团队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新增1个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基地1个和4个大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来共获教育部社科成果奖10项,辽宁省社科成果奖53项,大连市社科成果奖77项。
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以“构聚创新源泉,提升创新能力”理念扎实推动产学研工作。深入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战略,制定建立和完善以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形成“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中部、西南腹地”的产学研战略布局。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10年创立新疆校企合作委员会至今,已发展会员单位204家,与企业共签署51项全面合作协议,联建7个新模式研究院(沈鼓-大工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广饶)科技研究中心、沈飞-大工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606所-大工先进燃气轮机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大工-瓦房店轴承研究院、大工-大连重工研究院、大工-北方重工研究院、大工—山东京博工业技术研究院),建成9个校外技术创新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大工常州研究院、大工鞍山研究院、大工营口研究院、大工常熟研究院、大工高邮研究院、大工珠海研究院、大工旅顺科技城、大工松木岛精细化工科技园、大工佛山数值仿真软件产业化基地),加入7个国家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学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窗口和枢纽。
七年来学校围绕“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十六字方针,通过实施《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快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获得授权专利从不到200项到2400余项,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专利等知识产权转移转化150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5项、辽宁省专利金奖1项、中国工业腐蚀行业专利金奖1项,在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多方面均实现零的突破,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运用为地方创造了数百亿的经济效益,也为学校以知识产权促进国家及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