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广大文科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合理开展科研工作的倡议,在保障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他们有的总结梳理科研成果、筹备申报奖项,有的酝酿撰写项目申报书筹备申报社科项目,有的撰写论文、专著、资政建议……充分体现了大工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党委书记李鹏教授带领辽宁省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团队,向辽宁省委、大连市委报送了6万余字的资政建议,获得省市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研究基地的18位师生秉持着“应急以智力为先导,治理以创新为根本”的基地建设宗旨,积极响应学校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的号召,不断增强新型智库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践行着“指挥部需求在哪里,智力服务就跟进哪里”。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线上讨论修改和学术观点碰撞,完成了14篇资政建议。其中,8篇资政建议以部门专报或内刊等形式被相关部门采纳,4篇获得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批示。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丁堃教授和康旭东研究员等十余位教师依托中国工程院2020年重大咨询项目《体制机制重大问题战略研究》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2021—2035)”研究项目《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电子邮件、微信、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推进课题研究进展。对《体制机制重大问题战略研究》项目的五个子课题进行了开题前的预研准备,形成预研报告。同时,根据疫情发生以来所暴露的体制机制的问题,向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撰写“此次疫情的危中之机”专题分析报告。推进课题《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期研究,根据知识产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从培育高价值专利、培育高价值商标等11个方面提出了新对策。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部长王贤文教授联合大连民族大学许小可教授针对网络流传的“500万人逃离武汉”,通过公众号发表《从学术的严谨视角告诉你:500万武汉人是“逃离”还是“正常离开”》,指出500万离汉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春运期间正常的人口流动而非所谓的“逃离“武汉,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遏制了网络上不实信息的传播,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该文章发布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公众号阅读次数10万+,并被澎湃新闻、科学网、网易新闻等媒体转载报道。2月18日,这一研究成果以论文“新冠肺炎爆发前期武汉外流人口的地理去向分布及影响”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正式发表。
经济管理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郭崇慧教授研究团队凭借自身优势,利用大数据手段,第一时间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助力辽宁地区打赢此疫情防控阻击战。郭崇慧教授研究团队首先基于辽宁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0日期间公开报导的12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官方报导的实际数据,通过对每日新增及累计确诊患者数目、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患者武汉旅行史和接触史分析、患者家族聚集性网络分析、病毒潜伏期和患者由暴露到患病的转移情况进行了疫情统计分析,以期为辽宁省积极应对疫情提供依据和参考。
经济管理学院安辉教授和同学们充分利用微信截图以及音频和视频功能,继续原有的科研工作不间断不停歇,甚至更忙,效率更高。一方面利用相关课题延期的优势,整理和阅读更多的文献,反复斟酌打磨课题申请书;另一方面的重要工作主要聚焦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包括对本科论文的撰写指导、对拟发表多篇论文草稿的不断完善、对已接受论文的再修改等等。同时,她还积极撰写防疫抗疫的相关建议,提交相关主管部门,为防疫抗疫做一份贡献。当然,在特殊疫情时期从事科研工作,一定要首先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抚慰,及时跟他们分享正确的新冠病毒的防疫知识,尤其是居家湖北的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给他们温暖和信心。
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蔡军教授结合学院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组织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与规划为主题开展科学研究,系统总结和凝练学院科学研究的基础,围绕城市应急规划、城市安全运行、应急设施设计等课题,依托各级科研项目执行与申报、撰写高水平论文等途径,开展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设计学、美术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保障科研工作有序开展,以网络为依托,通过QQ、邮件、微信、视频会议等方式部署、安排和分解学院2020年科研工作。实施“科研育人”,学院教师通过网络课程、网络分享科研资料、视频会议等方式,三位一体,保障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实现线上教学高水平运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王寒松教授亲自指导和部署下,整合优势学术力量集中攻关,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重点推进中宣部特别委托课题“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完成中宣部委托编写重要理论读物任务,深入解读“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以贯之、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慧民教授每天和他的博士生们一起密切关注最新舆情变化,及时做好疫情舆情分析研判工作。他们注意到,在这次突发公共事件中,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主体的政务微媒体因其自身独特优势在广泛传播官方声音、有效回应和化解公众质疑、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的进程和走向。但同时,它们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暴露出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务微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能力成为他们团队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
外国语学院的王慧莉教授此时正在美国迈阿密做高级研究学者。虽身在国外,但心系祖国,在无时无刻关心国内疫情的同时,利用国外学术访问的宝贵时间,针对近几年一直从事的研究课题,大量查阅文献,对文献进行梳理,同时把相关文献发给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和他们线上讨论,督促学生做好自己的科研项目,学生每周都通过邮件向她汇报一周的科研工作进展,学生会及时反馈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相关的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防疫不停研”。同时,自己也利用这一段时间,思考近几年和未来几年的科研工作,整理文献笔记,进一步充实自己,构思并撰写2021年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选题以及申报书。
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李芃松教授在疫情期间一直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科研工作,其率领的团队也在这个期间积极准备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并且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辽宁省、大连市撰写疫情资政报告,从居家健身提高免疫力和居家防控疫情心理危机干预角度提出建议。在此期间召集学院教师多次进行音视频会议,成立团队策划、编排、制作了适合疫情期间居家练习的健身指导视频,目前已经推送15期,受到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得到了校内外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还利用企业微信召开视频会议,对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当前动态进行了解,根据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研究任务,为防疫攻坚战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