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民口)

转发基金委:关于发布生命科学部与医学科学部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一)

日期: 2022-09-15浏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现发布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申请。


  附件:1.机体健康稳态调控及环境应激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2.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解析与利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3.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附件1

机体健康稳态调控及环境应激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落实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要求,特别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与医学板块设立机体健康稳态调控及环境应激机制专项项目,支持开展多层次、系统性、整体性的整合研究,综合分析维持机体健康稳态的功能活动的发生规律、调控方式及其机制,阐明机体整体活动和健康稳态调控与环境、行为等因素的关联机制。

一、总体科学目标

本专项项目基于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理学的理念,应用生理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技术方法,聚焦行为方式及环境感知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现象,利用从组织器官、细胞、基因乃至代谢物水平等获得的海量信息开展多维度、多尺度的研究,从而将不同系统、不同器官和层次的研究进展进行整合,旨在更深刻认识机体健康稳态的维持及调控规律,为疾病和环境危害的预防诊疗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节食、运动等行为方式产生健康效应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机制。

(二)环境、饮食、遗传、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机体健康稳态的生理病理机制。

(三)应激感知与健康功能稳态维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行为方式影响机体重要器官响应性生理变化的机制

研究特定行为方式(如不同节食模式和运动方式等行为)导致的机体系列适应性生理响应的分子基础、重要器官的功能及组织器官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及其机制等。

1. 行为方式引发的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特征的变化,以及维持健康稳态的关键效应分子如细胞因子、代谢物、免疫因子等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

2. 行为方式引起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及其适应性机制。

3. 行为方式改变引发的机体重要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信号的产生与调节机制等。

4. 行为方式改变对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影响,以及改善应激状态的干预策略。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影响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在机体感知刺激、响应并维持健康稳态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调节失衡对相关疾病的影响机制。

1.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

2. 神经与免疫网络调节失衡引发的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3. 免疫系统紊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约4-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00-300万元/项;计划资助小额度项目约6-1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70万元/项。项目资助期限均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11-202512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1014-20221016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资助。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11”。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中文摘要第一句注明具体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1016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申请接收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生物医学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9240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与技术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附件2

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解析与利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加强杂粮作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拟设立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解析与利用专项项目,资助科研人员围绕解析杂粮作物产量性状、营养物质形成和抗旱耐贫瘠等遗传机制开展研究,旨在克隆和创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异基因、培育新种质和新材料,从而提高杂粮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我国边际土地利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总体科学目标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杂粮种质资源,解析谷子、高粱、食用豆等杂粮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的形成机制,揭示杂粮种质资源优异单倍型及多组学特征的群体演化规律;挖掘杂粮作物重要性状调控基因与调控网络;解析杂粮作物平行驯化和改良的遗传基础,实现杂粮作物快速驯化;创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异基因,并通过分子设计培育新种质和新材料。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杂粮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的遗传基础和群体演变规律。

(二)杂粮作物产量、品质、抗旱耐贫瘠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

(三)杂粮作物平行驯化与改良的遗传基础。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杂粮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和演化规律

针对我国杂粮种质资源丰富但发掘利用严重滞后的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 谷子、高粱、食用豆等杂粮作物核心种质库构建。

2. 核心种质表型的多年多点精准鉴定及演化规律。

3. 核心种质遗传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及挖掘利用。

(二)杂粮作物高产与营养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针对杂粮作物产量低、营养功能物质形成机制不清楚等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 控制杂粮作物株型、穗发育、育性、籽粒形成等性状的关键基因挖掘。

2. 重要营养功能物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解析。

3. 杂粮作物产量与品质平行驯化的遗传基础解析。

(三)杂粮作物环境适应性机制解析

针对杂粮作物抗旱耐贫瘠的分子机制不清楚等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 逆境胁迫高通量分析平台和技术体系建立。

2. 杂粮作物抗旱耐盐基因克隆及调控网络解析。

3. 杂粮作物氮磷高效吸收利用机制。

4. 根际微生物对杂粮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机制。

(四)杂粮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针对杂粮作物现代化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缺乏等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 杂粮作物基因编辑体系建立。

2. 高产优质新种质创制。

3. 抗逆杂粮作物新种质的创制。

4. 功能和酿造专用杂粮种质创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4项,每个研究方向计划资助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6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11-20261231日;计划资助小额度项目3-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11-202512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1014-20221016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13”。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的中文摘要第一句注明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1016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农学与食品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6919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附件3

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对重要生命现象认知的障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基金委)生命与医学板块设立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项项目,旨在支持电子断层成像新技术和光镜电镜联用技术及应用,变革生命现象的传统研究方式,推动生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科学目标

通过突破现有成像技术瓶颈和生物样品制备技术限制,发展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和光镜电镜联用技术,实现从组织到细胞的大尺度范围内的关键生物组分的高分辨率解析;依托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和光电联用技术,刻画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生物系统组分的分子结构,如植物、动物和人类重要组织器官中的膜性细胞器等,并研究其功能机制或疾病状态下的分子结构与相关功能改变,从而为研究不同尺度范围的复杂生物系统组分的结构和功能建立研究新范式。

二、关键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

探索可在不同尺度下原位观察亚细胞和大分子原位结构的生物样品的制备技术和冷冻电子断层成像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揭示1-2种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新技术和新方法

针对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开发全流程的关键技术,如大尺度样品聚焦离子束切割制备、定位与标记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亚细胞结构电子密度图的分割与识别,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算法等,建立高效自动化的冷冻电子断层成像结构解析新方法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亚细胞结构的纳米分辨率三维重构和分析,对细胞中关键生物大分子实现原位近原子或原子分辨率结构解析。

(二)植物细胞中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精细分子结构与功能

依托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和光电联用技术,解析从单细胞藻类到高等植物中的关键功能性细胞或细胞器结构分析和功能研究,从而为回答相关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提供基础。

(三)动物组织中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精细分子结构和功能

依托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和光电联用等技术,解析动物组织中的功能性细胞或细胞器结构及其组装模式,结合模式生物遗传学和基因编辑技术,阐释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四)机体重要器官的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精细分子结构和功能

融合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及光电联用等手段,刻画机体重要器官生理病理过程中关键细胞、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鼓励聚焦代谢性或病毒性疾病相关的重要器官生理病理过程中关键细胞、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刻画上述器官中细胞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及病毒或胞内细菌感染下形成的复制工厂等膜性细胞器的在体形态及互作网络,定位并解析其中关键蛋白质的原位结构、动态调节模式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本专项项目不资助基于现有成熟电镜成像技术的纯应用研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4-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11-20261231日;计划资助小额度项目4-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11-202512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1014-20221016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21”。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中文摘要第一句注明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1016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交叉融合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9246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与技术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