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4天的我校国际化战略研讨会1月20 日落下了帷幕。站在国际化战略高度,经过充分研讨,全校上下进一步增强了对国际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忧患意识、追赶意识、创新意识更加强烈、积极、主动。面对国内外一流大学发展成就,大家找差距、谈体会、想对策,敢于应对挑战,破除畏难情绪,彰显了大工人矢志创新、拼搏进取、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必将为我校加强国际化内涵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存量调结构、增量促发展的全方位综合改革发展新阶段。教育改革的深刻性,最紧迫的要求就是要换视野、换头脑、换思维,即跳出教育固有的发展思维模式和陈旧的思想观念束缚,打破条条框框限制,重新审视办学治校的发展路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而国际化建设正是学校基于全球高等教育大背景下谋划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布局,是学校进一步规划和推动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审时度势,国际化建设无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头戏。这次通过认真研讨,对如何推进我校国际化建设进程的总体思路可谓更加清晰透彻。
加强国际化建设,我们要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国际化建设是学校全局性的战略谋划,是一项纵贯全校多个领域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校一盘棋,全员参与、协同互动、形成合力。今后5至10年是我校国际化建设的关键期,要立足国际视野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要统筹协调布局,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突破口,以目标建设为导向,鼓励优势学科领域率先行动、打样示范,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形成对外核心竞争力;要以自身积累的实力为依靠,整合国际资源优势,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进行国际化建设的全面谋划,通过学习、吸收、创新国内外高校国际化经验,扩展优势,发展特色,在国际一流大学坐标系中确定我们的位置,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要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国家急需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我们要通过国际化建设,推进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改革,提升办学质量。要以国际一流为目标,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质量观,重新审视既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是否相适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我们要加大资助力度,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增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理解、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增强国际视野下热爱祖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母校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我们不仅送出去,还要请进来。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全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小学期暑期班等多种方式,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让更多的学生不走出校门便有机会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和大学文化;通过让学生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文化节、与国际留学生的交流等,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际化进程中受惠。我们还要不断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和教师薪酬待遇,以彰显国际化育人能力,浓郁校园国际化氛围。
我们要加强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学科、科研国际化水平。用好国内、国际两把“尺子”,强化导向和目标,倒逼改革发展;要将学科、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由浅层次的短期互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拓展至深层次的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科、科研成果从注重数量的提升到注重质量的飞跃,实现学科、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水平、体系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搭建以引智基地,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学部、学院学科建设平台为组织构架的合作平台,畅通合作渠道,坐实合作基地,保证合作的长期性、规范性,形成人才、学科、科研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优化科研体制,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构建国际合作科研特区,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科技联盟,加快我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通过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基金,推动与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扩大交流与合作群体范围,鼓励探索前沿领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发展,增强示范作用和影响;资源分配、考核体系、奖励体系等向国际化标准靠拢,完善科技合作服务管理机制。
国际化的核心标志是人的国际化,关键靠师资。师资队伍能否达到国际水平,是重中之重。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青年教师出国教学研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师资结构,提升我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我们要加大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等支持力度和海外招聘宣传力度,在引进顶尖领军人才的同时,重点引进一批具有较好发展潜力、在海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才,为学校发展储备人才,聘请高端兼职人才、海外退休知名教授,实现人才汇聚的“滚雪球”效应,长善救失,为我所用,努力提升全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我们要不断创新国际化理念下的管理机制。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大学国际化是全方位的概念,是基于国际视野上的整体战略思考,因此,学校管理模式与服务保障机制也要随其不断创新,与之吻合。要制定与国际接轨、自上而下、全校联动的外事管理工作体系,以适应学校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服务体系的国际化需要。无论是学术评价,还是对外人事评聘管理、待遇条件保障,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又要立足国情校情;既要科学规范,又要灵活简化,符合国际惯例。要加大国际化师资力量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人事和干部考核机制应适当向国际化指标倾斜,绩效工资分配要考虑国际化的贡献度。要从新一轮学科建设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若干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考评与激励并举,以调动教师参与国际化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学校外事管理队伍,创建好校园国际化生态的软、硬环境,为国际化发展大局服务。
构建国际化建设新格局,全校师生不仅人人有责,更需全员协同。抓住了一流师资、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学科的建设,就是抓住了国际化建设的本质内涵。纲举目张,重在落实。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院系主体、教师主力、学生中心、学校统筹、外事协调的原则,就一定会形成全校关心、支持、参与国际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进而加快我校国际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 最终实现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作者:吕东光 来源: 宣传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