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陆续公布。截至目前,我校共获批重点专项立项5项、课题18项,获批总经费1.8亿元。
此次我校获批的5个项目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同敏教授主持的“金属材料多场耦合制备与极端使役环境原位实验集成系统”获批“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类重点专项项目,能源与动力学院宋永臣教授主持的“南海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原理与开采基础研究”获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类重点专项项目,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张守海教授主持的“特种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化技术研究”获批“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类重点专项项目,建设工程学部张弛教授主持的“松辽流域江河湖库综合调控技术与应用”获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类重点专项项目,建设工程学部董国海教授主持的“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与安全保障及评估技术研究”获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类重点专项项目(项目负责单位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金属材料多场耦合制备与极端使役环境原位实验集成系统”项目,基于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重点突破多尺度、多维、原位动态分析关键技术以及多场耦合制备与极端使役环境在线构建关键技术,拟解决耦合多场对材料微结构的调控机制与极端环境对材料微结构的损伤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对于提升我国重大装备核心部件所用材料的性能与服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原理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旨在解决南海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源-汇”地质过程与富集规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气、水产出机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沉积层骨架结构变化规律等多项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将建立我国南海多类型水合物藏地质演化与富集等相关理论,提出南海多类型水合物成藏预测方法,突破水合物高效安全开采技术瓶颈,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与工程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我国水合物研究国际地位。
“特种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主要针对特种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设计结构全新的新型聚合物,研发高效合成装备,优化合成工艺,解决高温、高黏聚合体系在工程化放大过程中传质传热的调控问题,保证产品规模化稳定生产。项目将建成年产百吨级新型共聚芳醚示范线和高性能PI纤维示范线、年产千吨级PA1313和PA13T树脂生产线、5000吨/年长碳链聚酰胺专用料生产线和千吨级TLCP树脂及专用料生产线。
“松辽流域江河湖库综合调控技术与应用”项目以突破大面积农业灌溉、湿地修复与保护、河流河口污染治理、多水源城市供水等水资源综合调控面临的关键科学理论障碍和工程技术瓶颈为目标,依托三大跨流域引水工程,建立连通条件下多水源、多目标、智能化、精细化的水资源综合调控理论与方法体系,形成东北水资源问题系统性解决方案,并在典型区域示范应用。项目研究对持久发挥国家重大河库连通工程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与安全保障及评估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研究不同海洋动力环境下近岸水动力泥沙相互作用机理,发展波流相互作用与波流边界层泥沙运动理论,预测海洋工程泥沙冲淤演变趋势,将拓展大气-海洋耦合理论、波流边界层输沙理论,丰富学科内涵;突破精细化动力环境预报、小尺度冲淤、港湾振荡预报及安全评估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工程动力环境安全保障和评估系统,促进国家和行业科技进步。
我校承担的18项课题主要分布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等重点专项,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定位和学科水平。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在“十二五”末国家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由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具有体量大、覆盖面广、一体化全产业链设计等特点,是当前我国影响力最大、水平最高的科技计划之一。
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研究院协调各学部(学院)主动开展组织谋划工作,一方面,加强内联外合,校内调研专家近100人次,组织走访项目主管部门、领域专家等,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与中船重工、中船工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创新重大项目培育方式,改革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科研专题培育方式,设立“星海学术论坛”、组织以学部(学院)为主体的重大项目研讨沙龙,召开项目申报动员会、说明会30余次,提升学校重大项目组织谋划的力度与广度。两年来,我校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课题3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