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立宗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以下简称“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局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汇聚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强面向国家地震安全重大需求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促进我国地震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二、实施原则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组成部分,其申请、评审、管理和资金使用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管理办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2018年度资助计划、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
根据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求和国际地震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沿,2018年度重点围绕“地震构造与孕震环境”、“地震监测预测新理论和新方法”、“地震韧性技术应用基础”三个领域以“重点支持项目”予以资助。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2022年12月”。
(一)地震构造与孕震环境领域(申请代码1选择D02下属代码)。
针对中国大陆地震构造活动习性、三维成像面临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拟在以下3个重点研究方向予以资助,发展识别强震发生地点的理论方法,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与致灾机理的认识。
1.与深部孕震过程相关的地球物理和化学观测量变化机理。
科学目标:针对近年来地震前后观测到的重力、地磁、水化学(地球化学)等观测量的变化过程,基于观测数据误差分析,从深部孕震环境的动力学过程角度,开展“由场及源”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探索震源区震前介质物理性质变化的物理机制,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网监测预报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内容:
(1)流动重力、流动地磁和地球化学资料观测误差研究;
(2)重力场、地磁场和地球化学资料时变过程的场源模型与物理机制;
(3)震前震源区介质物理性质与介质地下流体组分变化判定方法与物理机制。
2.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大震复发模型。
科学目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技术,针对青藏高原周缘大型走滑断层和逆断层地震破裂机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热点科学问题,开展高分辨率断错地貌和地质遗迹协同研究,探讨大震复发模型,揭示地震破裂的力学机理。
主要内容:
(1)高精度累积位移与时空演化特征;
(2)断错地貌与古地震序列;
(3)地表破裂地震复发模型;
(4)活动断层地震破裂力学机理。
3.块体运动、相互作用与强震空间迁移规律。
科学目标:针对大地震空间迁移预测不确定性问题,基于已有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等多种成果,通过数值和构造物理模拟,研究块体运动与相互作用、边界活动断层流变响应,探讨强震空间迁移特征及其成因。
主要内容:
(1)深浅部变形特征与应力/应变状态;
(2)多参数约束的块体与边界带流变学特征;
(3)块体间相互作用与应变特征;
(4)块体运动与地震迁移模;
(5)强震空间迁移成因。
(二)地震监测预测新理论和新方法领域(申请代码1选择D04下属代码)。
针对地震监测预测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仪器不足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拟在以下9个重点研究方向予以资助,以支持地震监测预测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1.六分量地震观测仪器研发。
科学目标:针对现有地震观测缺乏转动分量的问题,开展六分量地震观测技术研发与试验,研制高灵敏度宽频带地震仪,测量平动分量和转动分量,实现六分量观测。
主要内容:
(1)高灵敏度宽带地震仪研制;
(2)高精度光纤旋转地震仪研制;
(3)六分量地震观测方法研究;
(4)高性能地震观测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活动断层深部精细结构成像新方法。
科学目标: 针对我国地形复杂或人口稠密地区断裂带三维几何结构与介质属性现有探测方法成像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发展超密集短周期台阵成像技术方法,开展活动断层地表几何结构与断层面凹凸体关系研究,发展大震发生地点和震级预测的新方法。
主要内容:
(1)超密集短周期台阵观测技术方案;
(2)断层三维几何结构成像技术方法;
(3)断层面凹凸体结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4)地震发生地点预测新方法。
3.区域尺度深部结构高分辨率成像理论方法。
科学目标: 针对深部构造研究中不同资料不同方法分辨能力的差异性问题,发展多种资料联合成像反演方法,为建立地震带精细构造模型提供基础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
(1)全波形反演理论与技术方法;
(2)体波、面波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理论方法;
(3)地震、重力与电磁等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方法;
(4)重点地震带高分辨率壳幔三维结构模型。
4.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关键技术。
科学目标:针对城市复杂环境和高噪声背景条件下活断层探测技术难点,发展三维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和城区地下结构三维结构建模技术,为减轻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
(1)数据采集与处理新技术新方法;
(2)活动断层三维成像技术;
(3)地下结构三维结构建模技术。
5.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技术方法研究。
科学目标: 针对一维速度模型地震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发展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方法,为提高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定位精度提供技术方法。
主要内容:
(1)区域尺度深部结构地震成像方法 ;
(2)南北地震带地壳与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模型;
(3)区域地震台网实用地震定位技术方法。
6.地震短临异常物理模型与预测技术。
科学目标:针对地震预测中有待突破的短临前兆机理和预测技术问题,开展基于断层亚失稳行为的构造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建立地震短临前兆物理模型及预测技术方案,为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
(1)断层失稳物理过程与短临阶段的主要特征;
(2)影响断层失稳短临阶段的主要因素和机制;
(3)地震短临前兆机理及物理模型;
(4)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及预测技术方案。
7.地震概率预测模型。
科学目标:针对我国地震中长期预测中定量化研究程度不高的现状,以川滇交界东部地区为例,综合已有地球物理、活动构造和地壳形变等研究成果,给出基于断层破裂模型的地震动力学概率预测模型。
主要内容:
(1)构建研究区公共结构模型;
(2)研究区强震破裂模型与动力加载过程;
(3)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地震概率预测。
8.大数据与地震数值预测探索。
科学目标:针对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震预测中应用不足的问题,综合利用地震观测、地球深部探测、活动断层探查等多学科资料,建立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研发计算方法和软件库,探索地震数值预测方法和人工智能应用。
主要内容:
(1)数值地震预测方法初步研究;
(2)地震大数据建模与超算模拟;
(3)人工智能地震预测新方法探索。
9.大震复杂场地的地震动数值模拟。
科学目标:针对各类工程结构抗震所需的宽频带地震动输入需求,研究大震复杂破裂过程的震源模型,发展大震复杂场地的宽频带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复杂盆地和地形等对地震动的影响规律。
主要内容:
(1)大震复杂破裂过程的震源模型;
(2)考虑复杂盆地及地形的三维有限元建模技术;
(3)高效、稳定的宽频带地震动模拟方法;
(4)大震作用下复杂盆地和地形等对地震动的影响规律。
(三)地震韧性技术应用基础(申请代码1选择E08或E09下属代码)。
针对我国日益复杂的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地震风险不确定性、灾害脆弱性、灾害韧性基础理论不足的挑战,结合国内外技术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拟在以下3个重点支持研究方向予以资助,以支持地震韧性技术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
1.典型岛礁工程吹填场地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
科学目标:针对现有理论和方法难以适应岛礁吹填场地的客观情况,研究揭示典型岛礁吹填土液化风险和触发条件,建立动力本构模型,提出典型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地震稳定性评价体系,为岛礁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
(1)岛礁吹填土液化风险与评价技术;
(2)岛礁吹填土动力本构理论;
(3)岛礁吹填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4)岛礁工程勘察及地震稳定性评价体系。
2.地震滑坡成灾机理。
科学目标:针对地震引起的滑坡风险,阐明地震滑坡的触发机制、崩塌模式、临界条件、崩滑物质的迁移路径,研究断层性质与滑坡数量、影响面积的关系。
主要内容:
(1)不同断层性质的地震滑坡效应及成灾模式;
(2)强震区地震滑坡动态演化机制及长期效应;
(3)地震滑坡风险评估模型。
3.城市工程结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科学目标:针对我国城市工程结构地震灾害风险水平及抗震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开展典型城市工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等研究,为我国城市工程结构地震灾害风险识别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内容:
(1)典型城市工程结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
(2)典型城市工程结构抗震能力分类评价体系和指标;
(3)典型城市建筑物群体地震易损性评价方法。
四、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 特殊说明的除外;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除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限项。
2.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本联合基金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8年3月1日至18日16时。
2. 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提倡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用结合,择优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和研究实力的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在项目指南公布的研究领域内开展研究。中国地震局将为联合基金项目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
对于合作申请的研究项目,应在申请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
3.本联合基金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申请代码1必须按照本项目指南要求选择,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领域自主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重点支持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应当按照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5)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6)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7)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资助项目在执行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及获奖、成果报道等,必须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
4.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3月18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两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本联合基金纳入集中接收申请范围)。
(4)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送达或者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
5.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2018年3月16-20日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集中办公)。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6.联合资助双方联系方式。
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
地 址:北京市复兴路63号
邮 编:100036
联系人:张海东
电 话: 010-88015519
电子邮件:zhanghd@cea.gov.cn
科研院联系人:李力
联系电话:84708600